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禪宗與詩學
Zen and Poetics 
開課學期
101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周裕鍇 
課號
CHIN7340 
課程識別碼
121 M067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文20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分共包括五方面的內容:
(1)禪宗各主要派別、世系、禪法和著作簡介。
(2)宋代重要詩人的禪學修養。
(3)佛教禪宗的思維方式對宋詩人藝術觀念的影響。
(4)禪學術語對於宋代詩論話語的影響。
(5)禪宗的言說方式對於宋代詩歌語言藝術的影響和啟示。

上課採用教師講授、學生提問、師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。

評量方式:期末完成一篇課程論文。 

課程目標
培養研究生關於禪學與詩學互滲的基本知識,培養其閱讀和理解禪學術語和概念的基本能力,從而獲得解讀古代以禪入詩、以禪喻詩的詩歌作品和論詩著作的基本途徑和方法,並由此進一步思考詩禪互動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。 
課程要求
掌握本課程所涉及的禪學話語的原義及詩學引申義,能分析以禪入詩、以禪喻詩的作品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1、周裕鍇:《文字禪與宋代詩學》(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1998;高雄:佛光山文教基金會,《法藏文庫》碩博士學位論文,《中國佛教學術論典》〔56〕,2002)
2、教師編定之講義集
 
參考書目
杜松柏:《禪學與唐宋詩學》(臺北:黎明文化,1976)
杜松柏:《禪與詩》(臺北:弘道書局,1980)
蕭麗華:《唐代詩歌與禪學》(臺北:東大圖書,1997)
張伯偉:《禪與詩學》(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,1992)
孫昌武:《佛教與中國文學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88)
謝思煒:《禪宗與中國文學》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1993)
周裕鍇:《中國禪宗與詩歌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2;高雄:麗文文化,1994)
周裕鍇:《禪宗語言》(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,1999;臺北:宗博出版社,2002)
周裕鍇:《百僧一案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7)
李壯鷹:《禪與詩》(北京: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,2000)
吳言生:《禪宗詩歌境界》(北京:中華書局,2001)
胡 遂:《中國佛學與文學》(長沙:嶽麓書社,1998)
林湘華:《禪宗與宋代詩學理論》(臺北:文津出版社,2002)
杜繼文、魏道儒:《中國禪宗通史》(南京:江蘇古籍出版社,1993)
魏道儒:《宋代禪宗文化》(鄭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1993)
張海沙:《曹溪禪學與詩學》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9)
樸永煥:《蘇軾禪詩研究》(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1995)
釋普濟:《五燈會元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4)
何文煥:《歷代詩話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1)
丁福保:《歷代詩話續編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3)
郭紹虞:《宋詩話輯佚》(北京:中華書局,1980)
郭紹虞:《滄浪詩話校釋》(北京:人民文學出版社,1962)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19  禪宗簡史(禪宗派別、禪法簡介) 
第2週
2/26  禪宗文獻和語言 
第3週
3/05  宋詩人的禪學修養(上) 
第4週
3/12  宋詩人的禪學修養(下) 
第5週
3/19  佛禪思維方式對宋詩人藝術觀念之影響(“六根互用”) 
第6週
3/26  佛禪思維方式對宋詩人藝術觀念之影響(“轉物”) 
第7週
4/02  佛禪思維方式對宋詩人藝術觀念之影響(“周遍含容”) 
第8週
4/09  佛禪思維方式對宋詩人藝術觀念之影響(“遊戲三昧”) 
第9週
4/16  佛禪思維方式對宋詩人藝術觀念之影響(“妙觀逸想”) 
第10週
4/23  宋詩話中禪語語源及喻意之解析(上) 
第11週
4/30  宋詩話中禪語語源及喻意之解析(中) 
第12週
5/07  宋詩話中禪語語源及喻意之解析(下) 
第13週
5/14  禪宗言說方式與宋詩語言藝術(“繞路說禪”) 
第14週
5/21  禪宗言說方式與宋詩語言藝術(“反常合道”) 
第15週
5/28  禪宗言說方式與宋詩語言藝術(“翻案法”) 
第16週
6/04  禪宗言說方式與宋詩語言藝術(“以俗為雅”) 
第17週
6/11  禪宗言說方式與宋詩語言藝術(“辯才三昧”) 
第18週
6/18  期末考試